李 特(1902--1938),原名徐克勋,又名徐李特,号希侠,霍邱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2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基辅军官学校做政治工作,兼做翻译。1927年转入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学习,并被选为中共支部书记。1930年回国。1931年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同年5月起任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教育主任、教育长,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副军长,参加苏家埠、潢光等战役和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任第73师参谋长,彭杨红军学校教育长。1933年7月后任红31军参谋长、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兼参谋长,参加仪南战役和川陕苏区反“围剿”作战。1934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兼红军大学副校长。1935年参加长征,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常委,西路军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转入祁连山打游击,后到新疆。1938年初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被错杀。1996年6月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儒恒),又名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原霍邱县南乡白塔畈(现在这个地方已划归金寨县)人,7岁发蒙,11岁进固始。“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民国16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冲出重围的月亮》等。
王冶秋(1909--1987),又名野秋,霍邱人,曾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秘书、霍邱县委书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2年参加左联。1941年后在冯玉祥处任教员兼秘书。1947年后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研究员。60年代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主持研究和选定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创办文物出版社,注重文物博物馆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建立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完整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台静农(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霍邱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韦素园(1902--1932),又名散国,霍邱县人,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一生勤于文学翻译,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
韦丛芜(1905--1978),霍邱县人,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笔名东滢、蓼南、白菜、力行等。1905年出生于小商人家庭,是现代著名作家韦素园的胞弟。1912年入霍邱县立小学读书。1918年考入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0年,进入阜阳安徽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在安庆与李霁野合办《评议报》的《微光周刊》和《皖报》的《微光副刊》,宣传新文化。韦丛芜是创作型翻译家,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许多创作和翻译作品。其在俄苏文学方面的翻译成就主要体现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翻译上,翻译的作品有:《穷人》、《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西伯利亚的囚犯》、《死人之家》、《女房东》、《未成熟的青年》等。韦丛芜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君山》、《冰块》等。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韦丛芜选集》。
李霁野(1904--1997),著名作家、翻译家,1925年参加未名社,曾任孔德学院讲师、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辅仁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台湾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南开大学外语系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曾当选为天津市和全国政协委员。1925年曾向友人王鲁彦(著名作家,为当时在北京教学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学生)学习世界语,并通过这一机缘与鲁迅结识。鲁迅曾资助其入燕京大学学习。李霁野晚年热心提倡世界语,并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任天津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译著有《简爱》、《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等。
杨国夫(1905--1982),霍邱洪集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连长,第十师三十团副营长、营长,红三十军第九十师二六九团副团长、二七○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七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师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6月,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
陶 勇(1913--1967),原名张道庸。1913年1月21日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7岁被迫给人放牛;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到河南商城参加游击队。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1军32师班长、排长、连长。1931年春任鄂豫皖保卫局保卫队队长,6月起任红4军第12师35团2连副连长、连长,1营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作战。1932年11月起任第10师28团2营营长、副团长、团长,率部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9军教导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第9兵团副司令员。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参加第二、第五次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回国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63年11月兼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器)